“《习近平在上海》采访实录,感受党中央温暖之心”-航空学院党支部
“《习近平在上海》采访实录,感受党中央温暖之心”-航空学院党支部
一、背景介绍
上海是习近平同志到中央工作前从事地方领导工作的最后一站。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国际性大都市,也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特殊时期担任上海市委主要领导,虽然只工作了7个月多一点的时间,但他搞调研、抓发展、促改革、惠民生、谋创新,迅速扭转了当时上海的被动局面,提出了一系列有前瞻性、针对性的工作举措,为上海发展明确目标、指引方向,充分展示了高超的思想理论水平和突出的政治驾驭能力,对上海的改革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活动开展
为了让同学们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在上海》采访实录,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自觉贯彻新发展理念上来,航空学院党支部组织航空学院20级中级党校(13名)、21级同学(15名)利用2021年11月3日中午在匠心苑C514学习“《习近平在上海》采访实录,感受党中央温暖之心”主题学习活动。
三、心得分享
2021年11月4日晚上18点支部组织学习交流分享:
空乘201班 李佳欣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是我们砥砺奋进、创造历史的精神基因,更是披荆斩棘、创造未来的生动标识。
在中华民族的复兴征程上,亿万人民是最深沉的力量。进入2021年,我们将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这样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更应该以孺子牛的精神为民服务,凝聚和创造伟力,抒写更加绚丽的发展篇章。
回望来路,在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史里,无数英雄以鲜血染红旗帜、以躯体阻挡炮火;在建设祖国、改革开放的奋斗史里,共产党人身先士卒、发展建设,用翻天覆地的变化编织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为了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温暖人心。面对前进路上艰难险阻,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面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我们更要拿出为民服务孺子牛的精神,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党和人民事业长长久久推进下去。
空乘206班 陈天雨
《习近平在上海》作为青春上海的一个版块是需要我们好好去学习、领悟的。因为它展示了习近平在上海任职期间的行政和作为,以纪实的形式对习近平在上海时期的全面实录,通过对当时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市直部门和区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记者等的访谈,反映了习近平同志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期间的主要工作和展现的丰富政治智慧、高超领导才能、勤勉工作精神、真挚人民情怀、强大人格魅力,作了生动翔实的呈现。
在上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重点抓了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的各项筹备工作,通过党代会形成共识、凝聚人心、振奋精神。他履职后第一场公开活动是瞻仰中共一大和二大会址,重温党的初心使命,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此后,他从浦东新区开始展开密集的调研,足迹遍布上海各区县各行业各领域。他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把上海工作放在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中来审视和部署。他提出上海要坚定不移扛起改革开放的大旗,以自主创新驱动城市持续发展,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积极推动三二一产业共同发展,注重发挥上海在长三角地区合作和交流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他把上海城市精神凝炼概括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重振了上海干部群众的信心和士气。他始终保持炽热的人民情怀,动真情下真功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
上海能成为一个井然有序、充满朝气和活力的超大型城市离不开千千万万个奋斗者。为人民服务已经成为了心里的意识,一个在砥砺前行的国家缺少不了为之奋斗的人民,即使可能知道不能亲眼见证它的再次伟大,我也愿化作它在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一粒小石子,为它的建设添砖加瓦,再次成为世界的灯塔。
空乘206班 张馨文
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许多有作为的官员无不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郑板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于谦的“但愿苍生具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心无百姓莫为官”的道理。
习近平在上海期间,每次关注的焦点可能有所不同,但有两个话题从不缺席,一是民生,二是党建。他说,老百姓生活的品质怎么样,以民为本的宗旨落实的如何,是我到上海以后,比较关心的事情。共建共享,是他反复强调的观点。经济发展成果要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我们这一届党和政府有条件、有责任在解决老百姓民生问题上做更多的事。他告诫干部,解决民生问题是为政的根本,改善民生状况是最大的政绩。在上海期间他多次广泛深入社区基层,从繁华街区到老式里弄,从田间地头到村宅农家,询问百姓办事是否方便,察看群众住房如何改善,关心农民收入有无增长,了解各行业各领域人士的所需所想所盼……饱含深情的走访,展现出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须臾不忘的人民意识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这是上海的骄傲,我们有幸在上海工作,既感到十分光荣,更倍感责任重大。”中国共产党从最初的13个代表、53个党员发展到现在,这个伟大的征程使我们更加坚定地认识到我们党的使命光荣和责任重大。如今我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重温党的光辉历程,缅怀党的丰功伟绩,学习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激发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豪情和斗志。
通过学习习近平在上海时期的工作内容有助于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贯通起来深刻感悟其真理力量、实践力量、人格力量,努力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道理,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民航201班 沈丽晨
对上海这座城市而言,这一天注定会被写进历史。
2007年5月24日,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开幕。当天,党代表和市民们第一次从习近平的口中听到了他对上海城市精神新的提炼和概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
“如果说海纳百川是上海一贯的文化特点,追求卓越是上海的一种文化本质,那么开明睿智本身是一种态度,大气谦和是一种胸襟,这样才能进一步海纳百川,进一步追求卓越。”这是习近平对上海城市精神的一段阐述。
10年多来,屡屡重温这16个字,生活在上海的很多人,会油然生出感慨,在通往“卓越的全球城市”的路上,上海正在这样实践,努力成为更好的上海。
可以说,16个字的城市精神,已深深印刻在上海行进的轨迹之中,奠定了今天上海追求的精神气质,更引领着未来城市的发展与进步。
由于我从出生一直到现在都生活在浦东的原因,所以对浦东新区有着不一样的情感。2007年3月31日,担任上海市委书记仅一周的习近平,首先来到浦东新区,展览馆。他仔细观看一张张珍贵的老图片,了解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进程,观看浦东开发的沙盘图、航拍图……
在调研浦东时,习近平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开发开放浦东这项国家战略的重大意义”。
一些在浦东新区工作的干部,一路见证并伴随浦东开发开放的脚步,参与其中建设的“新上海人”。因此,对于习近平后来在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的16字上海城市精神,他们有深切的感受。
大家感受更深的是,习近平不仅对浦东开发开放寄予极高的希望,而且还提出要求,浦东的工作要更多地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出发。因为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指向,不仅是建设一座新城,更是要为全国探索一条新路。
到如今可以看出浦东开发开放的30年间,不断刷新着人们对它的认知。发展成果与群众共享,精细管理打造高品质生活。浦东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加快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超大城市治理之路。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改革者们在黄浦江两岸最终要创建出的是一座引领未来的世界之城。面对未来,浦东承载着更高期许,将不断用点的突破带动面的盘活,用制度性的创新积蓄内生动力,用更高水平的开放拓展未来发展的想象空间。
空乘205班 孟子翔
在第十八期的《习近平在上海》中,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曾参与习近平同志的新闻报道工作任当时市委新闻报道小组成员缪毅容在采访中说,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对他担任上海市委书记后的第一次公开亮相既期待又非常关注。习书记带领上海市相关领导班子成员参观中共一大,二大会址。这样的亮相让人耳目一新,给大家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在参观过程中,习书记说道,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这是上海的骄傲,我们有幸在上海工作,既感到十分荣幸,更倍感责任重大。习书记选择中共一大,二大会址作为亮相地点,我认为这其中蕴含着他深刻的用意。习书记到上海的第一个月,就开始密集调研,而且每个点都是他亲自选择,饱含深意。习书记这种密集的调研频率和风格,不只是体现在他来到上海后一个月时间里,而是贯穿他在上海工作的始终。
习书记对党的历史和传统的尊重是发自内心并一以贯之的,我们要不忘党的历史,学好党的历史,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在两个百年奋斗历史交汇点,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要做好承上启下的历史任务,接过革命前辈手里历史的接力棒,不断保持和发扬党的胜利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