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3年度上海市文明校园创建

辛勤耕耘传喜讯 硕果累累谱新篇——东海学院荣获5项上海市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

资讯来源:文明在线    发布时间:2022-10-26

  日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了2022年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获奖名单,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共有5项教学成果荣获2022年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经管学院《对接国家关务改革,导入国际AEO标准,培养“四通一达”关务人才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获教学成果特等奖;机电学院《对接德国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的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项目获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务处《以数字孪生促进智慧教育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实践》项目、学工部《基于“1+N”思政教育方法的少数民族学生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分获教学成果二等奖。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顾惠忠教授参与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项目《实现跨越式发展:上海精准帮扶喀什地区职业教育开展教学建设的创新与实践》获教学成果特等奖。

  东海学院一直秉承“品质+能力”人才培养理念,坚持产教融合,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近年来,学校全面实施“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在专业内涵建设和品牌打造上下功夫,密切关注相关产业(链)转型升级和技术发展,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积极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建设了一批高水平专业群,成立了特色产业学院和技师学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设立,是目前上海市教育领域政府类最高奖励,每4年评选一次。自1989年举办首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以来,迄今为止已评选九届。从2013年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又分为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三个大类。从2021年起,高等教育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又细分为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成人教育三个小类。202111月,上海市教委正式启动了本届高等教育(本科、研究生、成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工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职能部门和学部、院系通力合作,顺利完成了本届职业教育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的各项申报工作,并在评选中获得佳绩。

   教学成果奖评出的成果充分展现了学校重视人才培养、重视教学建设和改革、重视服务于国家和上海的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绩,是广大教师潜心教学、富于创造性地劳动结晶,代表了目前上海市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对推动全市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据悉,上海市教委本届共评选出特等奖150项,一等奖420项,二等奖510项。其中基础教育特等奖54项,一等奖120项,二等奖159项;高等教育特等奖74项,一等奖215项,二等奖243项;职业教育特等奖22项,一等奖85项,二等奖108项。在此基础上,上海市教委从特等奖和一等奖中遴选优秀成果项目申报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教学成果特等奖:《对接国家关务改革,导入国际AEO标准,培养“四通一达”关务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项目团队:经管学院团队

成果完成人:严玉康  郑梅青  高静  崔红军  朱莉  尚思瑶  朱丹萍  许小梅  吴谢玲  姚晋兰

经管学院严玉康教授领衔的关务专业教改团队荣获上海市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经管学院关务专业团队从事的教改项目是《对接国家关务改革,导入国际AEO标准,培养“四通一达”关务人才的探索与实践》,成果反映了教改团队自2014年以来在关务专业持续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外贸进出口行业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经管学院关务专业教改团队敏锐地洞察业态变革,依据国家关务改革实际,实施对接国际标准的“四通一达”关务人才培养,导入AEO制度,开发教学资源,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关务行业企业,推进国家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并取得显著成效,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持续提升,教学改革在业内产生重大影响,导入AEO标准的系列教学资源被选为关务行业国家教学资源库核心资源,学生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屡获大奖。

这是继经管学院2018年获得上海市特等奖之后的又一次大奖。教学成果奖是国家设立的教育领域的最高奖项,是检验各级各类学校每四年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本次获奖彰显了我校经管学院关务专业近年来在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内涵建设、校行企合作以及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依托教学改革的东风,经管学院将进一步推进智慧商贸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努力打造全国知名的特色品牌专业。

教学成果特等奖:《实现跨越式发展:上海精准帮扶喀什地区职业教育开展教学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项目团队: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顾惠忠教授参与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项目《实现跨越式发展:上海精准帮扶喀什地区职业教育开展教学建设的创新与实践》获教学成果特等奖。受上海市教委委托,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参与对口帮扶喀什职业技术学院创建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顾惠忠教授于2017年随上海市教委组织的援疆团队赴喀考察筹备;2019年赴新疆签署对口帮扶喀什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协议;2020年带领教学团队赴喀上门送教,面对面进行专业教学及技能大赛指导。多年来,帮助完善了喀什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范课程标准,策划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同时还为喀什职业技术学院输送师资。目前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毕业生祖白达·艾合买提,已成为该校的骨干专业教师。

 “上海精准帮扶喀什地区职业教育开展教学建设的创新与实践”项目喜获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是对学校多年来援疆工作的肯定与鼓励。学校将继续通过对口帮扶提升和促进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素质,为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作出贡献。

教学成果一等奖:《对接德国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的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项目团队:机电学院

项目成员:杨萍  熊少玮  李学荣  朱建平  江可万  高军俊  王文琦  黄存章  Rothgaenger(德)/罗曼德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具有科学的职业资格框架体系和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是德国职业教育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本项目基于德国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开发了项目化活页教材,实施了六步法教学,制定了学生赴德国职业技能考证与国内本土化职业技能考证的双线成才路径,解决了教学体系“跟不上”、培养学生“做不了”、就业质量“上不去”等问题,丰富了机电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内涵,建立了校企合作新机制,创设了双线成才新路径,在国内多所职业院校推广应用。项目团队由教育教学专家、行业专家、企业能工巧匠、学校教学骨干共同组成,团队成员分工明确,线条清晰,责任到人,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项目实施过程中,校内骨干教师与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强强联合,形成了人才共育的机制,做到了组织保障可靠、制度保障有力、经费保障落实。专、兼职教师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共同承担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校内专任教师分工协作,根据各自的专业特长实施六步法教学,参与德国职业技能考证培训与国内本土化职业技能考证培训、欧标德语等级培训与考核等。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分工协作,参与相关标准制定,共同开发项目化活页教材等。

教学成果二等奖:《以数字孪生促进智慧教育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项目团队:教务处

成果完成人:张居阳 鲁志芳 刘舒叶 陈海冬 何民乐

依据教育部和上海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学校明确提出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目标,于20185月起,开始研究制定《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简称《东海智教计划》),并于20193月正式发布执行,全面启动智慧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经过《东海智教计划》六项主任务、十四项子任务的执行,通过建设“东海智教混合云”及数据驱动的教学质量保障与教生激励机制,打造“三级、三维、多平台融合教学资源库”和“智慧教学课程”,基本实现了学校物理空间教育教学体系向数字空间的全方位数字孪生(业务孪生、资源孪生、组织孪生、制度孪生),基本完成了以“双空间、多交叉”为基本特征的“智慧教学全生态”构建。

《东海智教计划》执行成效显著,“重塑信息时代育人模式,提升人才管理效能”经验案例入选上海高校管理育人工作十大优秀典型经验(沪教委学〔202143号),为唯一入选高职院校经验,《中国教育在线》予以了报道。《光明日报》对“东海云课堂”及在线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等成果的应用案例进行了报道。实践证明:“以数字孪生构建智慧教学全生态”理念先进且可推广,《东海智教计划》制定科学且可操作。

教学成果二等奖:《基于“1+N”思政教育方法的少数民族学生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项目团队:学工部

成果完成人:杨瑾  古丽娜尔  王玉  孔国锋  任洁

本项目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体,明确“育人与育才”的融合培养体系。以“马克思逻辑起点——现实的人”为基础,把“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相结合。塑造少数民族学生“中华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与文化的认同,对国家与民族关系的认同,对国家与共同社会价值观的认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发展道路认同”的德行与内核精神境界。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和综合素质,使精神内蕴与外部技能互相协调,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项目形成了专门面向少数民族学生的“1+N”思政教育理念和适用于少数民族学生的“1+N”思政教育方法。

项目实施后,我校少数民族学生的事迹多次被《光明日报》《新民晚报》《青年报》“上海高职”官微等主流媒体报道,被学习强国平台转载。项目组成员相继为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商职业学院、上海震旦职业学院、上海立达学院等学校的一线学生工作骨干和管理干部提供交流培训;项目组成员分别在“长三角民办高校学生工作创新与发展论坛”“上海市民办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专题培训等各类会议及培训中进行主题发言;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管理课题曾获上海市教委德育实践课题、上海民办高校党建思政工作研究课题;获得上海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政创新专项计划立项;获得上海民办高校关心下一代工作特色项目等。


                                                (通讯员  刘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