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3年度上海市文明校园创建

教学科研 综述

资讯来源: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发布时间:2023-07-13

一、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坚持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顶层规划统筹,政策保障优先,经费投入优先。通过制度建设,不断夯实教学中心地位。

1.重视制度建设,夯实教学中心地位

为保障教学经费的固定投入,学校制定了《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民办高校内涵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将内涵建设项目分为专业(群)建设项目、师资队伍建设项目及基础建设项目,从制度上保证“专款专用”,通过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在师资资源的配备上,学校不断通过人才引进充实、壮大教师队伍,2022年引进教师18人,包括高层次人才5(高级职称),博士2人,硕士13人。截至2022年底学校共有专任教师389人,高级职称占25.4%,其中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占42.4%,学校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比率超过90%。在教师教学工作激励机制构建方面,2022年,学校出台了《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工作奖励办法》,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有效激励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标志性成果的培育工作,持续提升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创新性。

2.建立在线教学监控与评估体系,全过程保障教学质量

东海学院在线教学监控与评估体系(简称“体系”)主要由四个系统和六项制度构成,四个系统包括:在线教学质量标准系统、在线教学质量监控实施与评估系统、在线教学质量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和在线教学质量信息反馈调控系统;六项制度包括:“教学周报”制度、“直播巡视”制度、“直播巡视周报”制度、“期中教学检查”制度、“在线课堂听课”制度和“学情反馈”制度。

2022年春季学期(我市疫情期间),学校共计开设在线教学课程307门,在线学习学生数5144人,完成直播巡视共计5534场次,巡视周报共计54份次,教学周报共计899份次,出刊《质量简报》共计4期,在线课堂听课共计591场次(教学督导听课304场次,专业主任听课194场次,任课教师互听课93场次),平均每周98场次,在线课堂教学质量优良率始终维持在55%左右。2022年春季学期,共收集到有效“在线学习学生问卷”3441份(2021级学生1715份、2020级学生1543份、2019级学生183份),参与率约67%。学生对教师在线教学态度认可度达99%,有86%的学生认为学校实现了线上与线下教学的“实质等效”。2022年秋季学期,为应对“部分学生无法来校”,“校园零星疫情突发”、“2022级新生报到”、“十一假期返校”、“封闭式管理”等多方叠加不确定因素,教学处不断动态调整教学实施方案,建立起“云班”和“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校内、校外,封控区、非封控区学生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学习方案,并继续开展在线教学运行质量保障工作,有力、有效保障了线上、线下教学的无缝切换和正常运行。

学校制定有《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落实“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落实内部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实行校党委书记、校长“双主体”责任制,成立质量保证领导小组,全面协调内部质量诊改工作,学校教学督导室具体负责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的实施。2022年,学校修订发布了《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督导工作条例》,建立起校、院级相辅相成的教学督导队伍,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监控。学校制订有《上海东海学院领导干部听课制度》,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网络视频听课系统)提高“督导听课、同行听课、领导听课”三位一体听课制度的执行率和可信度。2022-2023学年,学生网上评教课程共计662门,应评人次94875,实评89675人次,参评率达94.52%,评教率略高于上学年,学生通过网上评教系统给任课老师反馈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万余条。从评教统计结果看,学生评教优良率达93.89%(满分50分,45分以上)。

二、积极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深化教学改革、持续提升教学质量,是文明校园建设的重要内涵。学校始终秉承和践行“品质+能力”理念,坚持“产教融合、德技并修”育人机制,深化改革,积极推进一流专业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发挥智库决策咨询作用,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改革创新发展。

1.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创设“东海学院一流专业群”建设项目

依据《上海市职业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十四五”发展和建设规划(2021-2025)》专业建设相关任务要求,参照《上海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一流专科高等职业教育建设试点方案》相关一流专业建设各项指标,服务学校“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引领和推进学校全方位发展”的战略部署,推进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20223月,由教务处主持制定,学校发布了《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一流专业群建设实施方案》(东字〔20227号),明确了主动服务我市“五个中心”“四大品牌”发展需求,对标市级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到“十四五”末,培育建设2-3个左右在本市具有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群,实现“服务上海所需、产教深度融合、校内树立标杆、市域具有影响”的专业发展目标。4月,教务处设立“东海一流专业群建设”专项建设项目,将校级一流专业群建设纳入学校统一资助和管理。我校校级以上高水平(一流)专业群共计5个,涵盖11个专业,专业总数已占在校专业数的约60%

2.产教融合再迈新步伐,成立产业学院

近年来,东海学院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勇于开拓、大胆创新,不断深化对产教融合的理解,探索产教融合的实现形式,提升产教融合的层次和水平,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绩。学校产教融合专业达20个(达到市级标准2个),校企合作的专业数占总专业数的95%。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东海·红亚大数据产业学院”于202110月成立,“东旭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于202112月成立,“智慧商贸产业学院”于202211月成立。产业学院是职业教育开展高质量产教融合的核心,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本质要求,是彰显职业教育功能、提升育人质量的根本保证。产业学院将从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师资团队建设、授课场景切换等方面开展有益尝试,切实利用好校企双方优势资源,既满足学校人才培养需求,又让企业无用工之忧,解决企业人才选拔和员工继续教育的需要。产业学院作为校企紧密对接、相互嵌入的利益共同体,正逐渐成为东海学院产教融合的新形态和新载体。

三、健全语言文字管理体制机制,提升普通话水平测试达标率

学校将语言文字工作列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2018年印发的《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章程》明确规定:把语言文字工作考核结果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考评体系。

1.不断完善语言文字工作管理机制

学校通过架设机构、建立制度、制定措施、落实责任、保障条件、开展活动,把学校语言文字工作与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扎实推进,逐渐实现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有关课程标准,纳入教育教学和学生技能、素质培养,纳入学校工作日常管理,渗透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社会实践等各项教育活动。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管理和运行机制的建立及一系列富有成效工作措施的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已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2022年,学校继续实行语言文字工作的三级管理网络,形成了语委主管,各学院(职能部门)、处有人专管或兼管,各班级学生有推普员、教学有语言文字监督员的联动工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由学校、学院(职能部门)和班级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理顺工作管理线条,形成了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

2.开展多种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一贯重视开展以语言文化为载体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2022年积极组织各类语言文字有关的线上诵写讲读活动,包括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民族学生读书活动、红色经典品读活动等,不仅使之成为学校的文化传统,而且形成了学校的一大特色。在图书馆、教学楼走廊张贴了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的标语。以推广普及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契机,在团委组织指导下成立了学生社团文学社,对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提供了实践基地,发挥了宣传指导作用。学校还充分利用校报、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大力弘扬语言文化,教育学生尊重语言文字,注重在平时生活中的文化修养。推普周、啄木鸟和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的普及,也已然成为师生校园生活的一道风景线。通过各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活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激发和展现了同学们的青春活力,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语言文字活动丰富多彩,各领风骚。这些活动对培育学生“一种能力两种意识”,即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学生具有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形成了东海语言文字活动品牌:书香校园。

3. 持续提升语测达标水平

普通话测试是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普通话成绩是学生应用语言文字能力的直接体现。校语委将培训测试工作列入工作例会专项讨论,稳定测试工作站的工作人员队伍,完善相关管理工作制度,加强信息化建设,确保了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教务处专门指定一位处长和一位专管员负责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经过几年瞄准目标,狠抓落实各个环节,加强宣传发动和组织管理,加强对学生的模拟培训,有效整体提高了师生普通话测试的参测率和达标率。我校2022年普通话考试报名人数2112人,参考1450人,参考率68.66%(部分三校生在中职阶段已参加考试,且疫情关系)。一级乙等6人,二级甲等463人,二级乙等770人,三级甲等177人,三级乙等15人,不入级19人。达标(二级乙等以上)1239人,达标率85.45%